28年来,他花费数亿元,
收藏400余套古宅。
很多人佩服他,也很多人误会他,
但没有人了解,他承担的压力有多大。
28年后,有人问他:为什么这么做?
他只是淡淡的回答:可能我前世木工活没做好,
所以这一世,要继续整修老房子。
宛委山脚,若耶溪畔,
秦同千位于绍兴会稽的古建筑复原工地上,
雕花楼、老戏台、祠堂官厅……
近百幢明清古宅依山而筑,傍水而居。
对于历史瑰宝的热爱。
从事三十余年古建筑收藏的秦同千,
想用他的数百栋收藏,
来复兴宏大的中国建筑“活态保护”蓝图,
让当代人在传统的屋檐下繁衍生息,
让传统文化绵延不绝。
秦同千出生成长于绍兴,
在高中时就辍学外出打拼。
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,
他通过给外国人的别墅建造花园致富。
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
到了大众汽车公司一位德国的老总家里,
看到房间里的摆设都是中国老家具物体,
这些旧东西经过老外的“倒饬”,
竟然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。
有一天他到慈溪天元镇的古家具集散市场,
看到大批的明清家具,
被一个个集装装箱出品国外,
这让他大吃一惊:
“老祖宗的东西怎么就这样被贱卖了?
难道它们真的就一文不值,
不符合现代生活环境功用了吗?”
事后,秦同千回忆总结说,
我走上古建筑、古家具的收藏之路,
这两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。
28年间,耳闻或是目睹的故事,
秦同千听得痛心疾首,
看得辗转难眠。
老祖宗这么好的建筑,
凝聚手工匠人多少心血,
怎么能想烧就烧,说拆就拆?
秦同千一次次追问,
却没有答案。
“社会上有许多事让人哭笑不得,
这边在拼命拆古建筑,
那边又拼命建‘假古董’,
类似的折腾太多了。”
在70-80%的古建筑准备购买前,
秦同千都会跑去和老东家去聊天,
这几十年听下来的故事、
看着自己所走过的每个地方,
每个村庄、每个河道、
每座房子、每个村口,
每每回想起来,
秦同千说,这让他百感交集。
有年春节,
秦同千听说有几幢老建筑准备拆除,
按捺不住心中急切,
正月初二即出发去安徽探访。
按照当地新年风俗,
进门的客人要吃4个白煮蛋讨彩头。
浙江人过年是不吃鸡蛋的,
怕捣蛋,可是为了房子,
那个上午,他跑了4户人家,
硬生生吞了16个白煮蛋。
一个冬天,
听闻黄山附近有4幢长期弃置的老房子,
秦同千冒雪连续驱车3小时前往,
山脚不通车,天寒地冻的,
他爬了2个多小时山才抵达目的地。
没有电的山谷里,
他眼前只有3幢已经面目全非的老房子,
好像下一秒就会被雪压塌。
秦同千说,如果再迟些,
老宅一定堙没在尘土之中,
徒留残垣断壁。
收购不易,收藏更难。
多年来秦同千在古建筑运输、
保管、修复等方面投入的资金,
要远远高于当年的购买成本,
10倍不止。
自1997年起,
他就租下上万平米的仓库,
专门安置古建筑和古家具,
聘请专人看管,防潮、防腐、防白蚁,
不敢有丝毫怠慢。
10年前,
秦同千成立修复工厂,
从安徽、浙江、北京聘请近两百位经验丰富的手工匠人,
对已经腐烂甚至残缺的建筑部件整修加固。
那些朽坏的雕花、缺瓣的莲饰、破碎的云纹,
经能工巧匠之手焕发新颜。
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们,
秦同千建立了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,
也拥有自己的修复工场,
聘请十几位有经验的工匠,
对老建筑部件进行整修处理。
虽然已经拥有了众多古建筑的收藏,
而他却说,我要做的,
不是建一个让大家来参观的古建筑博物馆群。
中国的建筑跟西方的建筑还是不一样的,
中国大部分都是木头建造的房子。
木头建造的房子最大的特点是要人去居住,
没有人去居住的话,它自然会烂掉。
对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,
如何保护、修复、重建的专业手段,
秦同千提出了对于古建筑“活态保护”的想法。
2010年,经过多年寻觅,
秦同千在上海朱家角和绍兴会稽山,
启动品臻園系列项目,
将收藏的近百栋老宅,
在山清水秀之地予以复原重建,
百幢明清古宅矗立千岩竞秀的会稽山,
所藏最大古宅“五凤楼”落户朱家角,
在使用中实现“活态保护”。
▲品臻園
在秦同千看来,
这些散落在阡陌山路的祖先痕迹,
是岌岌可危的历史见证,
更是伤花怒放的时光碎片,
一砖一石、一窗一瓦、一槛一柱,
每个角落都布满岁月尘埃,
它们佝偻在自然的风吹雨打中,
默默冷对人们弃如敝履。
这些老房子是承载中国人共同情感,
记忆源头的生活容器,
当它们以一副乡土家园日渐式微的伤感景象渗入人们的眼帘时,
一扇扇破败的门窗仿佛一张张空洞的嘴,
无力诉说传承文明在时代喧嚣中沉默凋零的绝望。
文化传承,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啊!
「乡侬」文艺编辑整理,素材来源于中华民居、秦森官网、第一收藏、网络;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号文章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。
﹀
乡侬,见证中国乡村的力量
乡侬,浓浓乡情,悠悠乡愁
你我携手,共筑美丽乡村!
搜索“乡侬”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
小编微信:Easy148
QQ群:531705427
投稿及工作邮箱:xchhr@sina.com